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成为了中国历史的基石,这一知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在普遍的认知中,夏朝存在了约470年,直到最后的暴君夏桀被商朝推翻为止。然而,夏朝虽然历时四百余年,却并非始终如一。事实上,夏朝的统治曾在40多年的时间里中断,这一切始于夏朝第二任君主在位期间。可以说,夏朝在它建立之初就差点遭遇夭折。那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究竟是谁打破了夏朝的统治呢?而在真实的历史中,那个射日的英雄后羿又做了些什么呢?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夏启在建立夏朝后,共执政了39年。他去世时,已经大约78岁。在夏启的晚年,夏朝的统治趋于稳定,他开始享受宁静的生活。史料记载中提到,夏启在晚年制作了大量青铜器,沉迷于美酒与舞蹈,似乎对夏朝的政务不再关心,完全放松了警惕。在这个相对安逸的环境下,他的儿子太康也在类似的氛围中成长起来。太康对政务的兴趣远不如他对田猎和游乐的热情,这种懒政态度使得社会矛盾逐渐积累,而当时的其他诸侯则开始觊觎夏朝的权力。后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后羿”这个名字,比“太康”可能更为人熟知,尤其是后羿射日的传说广为流传。传说中,尧帝时期,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导致大地酷热,万物枯萎。尧帝命令射箭高手后羿出手,后羿成功射下了九个太阳,恢复了大地的气候适宜,生物得以繁荣。这段神话虽然广为人知,但它并非历史事实,而且发生的背景远在夏朝建立之前,属于尧帝的时代。尽管如此,古籍大多没有将射日的后羿与太康时代的后羿区分开来,甚至直到战国时期成书的《荀子》才明确指出“后羿”一名已成为天下射箭能手的通称,而东汉许慎则最终区分了这两位后羿。为了方便区分,有人称传说中的射日后羿为“平羿”,而将夏朝的后羿称为“后羿”,但在民间,传说仍然称为“后羿射日”。
展开全文
历史中的后羿,实际是东夷部落有穷氏的首领。该部落的成员以善射著称,栖息地位于今山东省西部。《史记》记载,早在帝喾时代,有穷氏就以“射正”之职声名远扬。帝喾将这个部落封于锄地(今河南滑县一带),继续负责射箭事宜。不过一些史书记载提到,后羿虽然出身有穷氏,但在5岁时便与父母失散,被大山中的楚狐父收养,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生活。后羿的故事与太康有着鲜明对比,他早年既没有享受过太康那样的安逸生活,反而通过艰苦的环境锤炼了自己的毅力。
在20岁那年,后羿离开了大山,遇到了一位名叫吴贺的射箭高手。两人结伴北上,后羿的箭术也在吴贺的指导下更上一层楼。传说有一次,吴贺要求后羿射中麻雀的左眼,但后羿却误射中了右眼。这个失误让他非常懊恼,并且久久未能释怀。后羿最终回归有穷氏,成为了部落的首领,并积极扩展其势力。他迁移部落至穷石(今河南洛阳南部),并与当地夏人结婚,获得了夏朝民众的支持。
与此同时,太康沉迷于田猎、脱离了臣民,甚至在一次狩猎时,竟带少数随从越过洛水,离开了夏都。后羿看准时机,率领部队占领了夏朝的宫殿,并封锁洛水,切断了太康的退路。太康失去了民心,夏朝的百姓几乎没有反抗,反而迅速归顺后羿。最终,太康只能迁往阳夏(今河南太康县西部),从此失去了对夏朝的控制。尽管后羿仍称太康为名义上的君主,但他实际上掌控了所有的权力。
太康在阳夏度过了10年后去世。此时,后羿立太康的弟弟中康为新的夏朝君主。中康是一个傀儡,日子艰难,最终不久后也去世。后羿随即将中康的儿子相立为君主。相似乎有着比父辈更为坚强的个性,不甘心只做傀儡,于是他逃往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并寻求与斟灌氏(今河南清丰县东南)联手,形成了与后羿对立的局面。此后,后羿不再从夏王室中挑选傀儡,而直接自封为夏朝的君主,因此他被后人称为“后羿”。
后羿身为东夷部落的首领,而有穷氏在夏朝故土并未扎下根基,这使得后羿急需外援以稳固统治。在这种情况下,他收养了来自伯明部落的寒浞,并给予了他深厚的信任。寒浞本来是伯明部落的成员,但由于与部落首领发生了冲突而被逐出部落。史书中记载,寒浞为人善于奉承,离开部落时带着一批部众,后被后羿收为国相。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