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建政75週年:2027、2035、2049三個年份為何對中國有特殊意義2024年9月29日10月1日,中共建政75週年,距離2049年這個「百年奮鬥目標」還有25年。
中共體系中,「計劃」之手無處不在,慣於設置各種時間點,比如「第十四個五年計劃」、「2035年遠景規劃」,最近的是「2029年前實現二十屆三中全會改革目標」。
但展望未來25年,三個年份反覆湧現:2027年、2035年和2049年。他們各自被中共賦予了目標和意涵,但實現起來也非易事,有的甚至挑戰嚴峻。
在中國國慶之際,BBC中文對其梳理,邀請專家一起剖析:2027年中共會進攻台灣嗎?2035年習近平會退休嗎?2049年中國能成為現代化強國嗎?
「習時代」中共政治局24人名單背後的六種政治意涵中國高調回顧鄧小平執政遺產 習近平的改革開放能否比肩?從窯洞到巔峰 習近平思想的發展歷程Play video, "2027、2035、2049三个年份为何对中国意义非凡?", 節目全長 4,4104:41音頻加註文字,2027、2035、2049三個年份為何對中國意義非凡?2027年:會不會攻台灣?2027年最顯著的意義,寓於歷史之中——1927年2萬餘國民革命軍,在南昌起義,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正式成立,此後8月1日為建軍節,2027年即為建軍100週年。
Skip 熱讀 and continue reading熱讀四中全會創紀錄開除14名中共高官黨籍,軍隊中委只出不進留下諸多疑問陳志:「詐騙帝國」神秘主謀,被指策劃140億美元加密貨幣詐騙案緬甸軍隊正在透過連續空襲奪回領土,此舉獲中國支持緬甸臭名昭著的KK詐騙園區被軍政府攻佔,背後涉華人黑幫End of 熱讀
對於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而言,2027年是一個「建功立業」的絕佳節點,8月慶祝100週年建軍節後,10月召開「二十一大」,可能開啟習近平第四個五年任期。如果「二十一大」前,能取得重要的歷史功績,那麼第四任期或面臨更少阻力。
類似劇情其實已經上演過,2015年習近平推動規模宏大的「脫貧攻堅」,使他可以在2021年7月1日中共建黨100週年時宣佈,中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一年之後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突破慣例,開啟第三任期。
實際上,習近平確實在反覆強調2027年的重要性,稱要「到2027年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全面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戰略能力」。
與此同時,台海形勢不斷惡化,解放軍「環台軍演」的規模愈大、頻次愈密,直至兩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Phillip Davidson)和阿奎利諾(John Aquilino)先後在國會聽證會上強調,中國將在2027年之前完成具備武力侵台的準備。讓「2027年攻台」之論甚囂塵上。
此後有更多跡象在印證這種準備,比如中國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發佈「79號文件」,要求金融、能源等行業的國有企業在2027年之前更換IT系統中的外國軟件;再比如,2024年是中國國防開支連續第三年增加7%以上,超過GDP增速。
「2027年攻台」在紛繁的討論聲中,似乎正從猜想慢慢變成現實。以至於拜登在舊金山向習近平求證。會談後,有媒體援引美國官員稱,當時習近平否認了「2027年攻台」說法,稱沒有人向他提過這種計劃,而且回應時「似乎帶著一絲惱怒」。
但這並沒有打消美軍的疑慮。最近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莉薩·弗蘭凱蒂發佈《美國海軍作戰導航計劃》,為提高艦隊戰備水平的全面戰略指導,尤其要優先提高2027年前應對與中國潛在衝突的戰備水平,以針對中國在2027 年前入侵台灣的計劃。
圖像來源,Getty Image
圖像加註文字,中國解放軍進行登陸演習。在採訪中,不同背景的三位專家都認為,2027年解放軍不會進攻台灣,原因來自意願、能力和風險三個方面。
「2027年時間點是關於客觀上的攻台能力,而非主觀上的攻台意願。」宋文笛表示,2027年具備攻台能力,不是輕而易舉必然實現,而需要努力爭取才有機率達成目標,而勉強達標和富有餘裕,境界大不同,在發展出高度可容錯性的實力之前,北京缺乏誘因輕易涉險豪賭。
歐洲的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分析員宋高祖(Claus Soong)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鑒於經濟下滑、國際環境惡化,統一台灣可能不是習近平的首要任務,除非有極大勝算,否則北京不會輕易入侵台灣。
「美國嚴格遏制和經濟結構性衰退,2027中國是否能具備入侵台灣所需的軍事能力是個問題。」宋高祖進一步闡釋稱,中國經濟與全球緊密相連,而經濟好壞對社會穩定至關重要,這種依賴性限制了中國發動戰爭的能力,也限制了中國面對禁運、封鎖,以及承擔脫鉤後果的能力。
在戰術層面,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研究員宋文笛認為,解放軍面臨兩棲登陸作戰的複雜性,還有海上運兵能力不足問題;高敬文則表示,中國當前沒有組織登陸作戰的能力,封鎖更可行,因此也更有可能。
而最大的風險可能來自戰略層面。宋高祖表示,一場對台灣的長期戰爭或失敗,會給中國的黨國(Party State)體制帶來風險,危及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經濟成就,甚至是政權之存續。
位於巴黎的亞洲中心(Asia Centre)研究院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稱,任何針對台灣的戰爭行為都可能引發美國的反應和干預,並有可能使衝突核武化,從而迫使雙方在開戰前三思而後行。「事實上,核武器是和平的因素,而不是戰爭的因素」。
2035年:習近平專屬時間中共五中全會:五年規劃的變與不變 關於中國式發展計劃五個你需要知道的關鍵問題中共建黨百年慶典舉行 習近平稱欺負中國必將「頭破血流」習近平頻密提及中國經濟「雙循環」 或為「十四五」規劃鋪路中共五中全會解讀:2035年中國經濟全面超越美國?中共五中全會公報:肯定習核心,強調經濟發展,輕描和平統一圖像來源,Getty Image
圖像加註文字,2035年,習近平82歲;2049年,他將96歲。中共五中全會:習近平第三個任期有哪些執政信號習近平開啟的「新時代」將影響中國及至世界疫情影響國家安全 習近平強調戰備和底線思維中共五中全會:中國年度政治大戲有哪些看點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300多項改革出台 2029年中國人的生活將是什麼樣?中共建政以來,習慣於設置各類時間節點,近至三年之後,遠至100年後。習近平上台後,也設置了一個新的時間節點——2035年。
其背後的邏輯是——鄧小平時代,中共從階級鬥爭轉向經濟建設,目標實現現代化,隨後逐步形成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即在2021年中共建黨100週年時,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在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週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然而,2049年時習近平可能已經96歲。於是,在兩個目標中,加入一個中間節點2035年,屆時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同時提出八條更細的目標,包括國家治理、生態、國家安全體系等,其中經濟上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3萬美元),照此計算中國極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那時習近平82歲,與拜登當前年齡差不多。
此後,2035年經常出現在中國互聯網防火牆之外的討論聲中,普遍的觀點認為,這個被人為創造出來的時間點,最大的意義是習近平在執政生涯最後總結的高光時刻。
對此,宋文笛稱,「借用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形容中俄關係的譬喻,在帶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對於歷史使命感的習近平而言,連續執政至2035年或許是其『加油站』,未必是其『終點站』。」
專家認為,面對這個中期目標,中國也面臨不小的挑戰。
宋高祖(Claus Soong)表示,隨著當局對經濟的控制越來越緊,以及聚焦於過度安全化的目標,中國的經濟增長正遵循著 「國進民退」的模式。 借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一書中的論點,中國的採掘式經濟增長不太可能持續,因為中國缺乏容納「創造性破壞」的環境,而「創造性破壞」可以促進競爭和創新,從而推動經濟增長。
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也點出這一關鍵,「主要障礙是當前的經濟增長放緩,以及阻礙中國經濟向前發展的結構性制約因素:國有企業和公共部門的重壓、地方保護主義和強勢壟斷企業的存在。」與此同時,城市中產階級對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障的期望日益增長,而中國沒有能力建立福利國家。不過他也補充稱,「事實上,今天誰也沒有這個能力」。#
圖像來源,Getty Image
圖像加註文字,中共的領導人們2049年:民族復興的終極目標2049年是當前中共敘事裏最遠景的目標,而且被幾代領導人反覆強調。
1978年剛剛改革開放,鄧小平就提出「三步走」,其中最後一步就是「到21世紀中葉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20年後,江澤民提出新的「三步走」,最後一步還是「到建國100週年,基本實現現代化」;胡錦濤未更新「三步走」的內容,但繼續強調這一「戰略安排」。
在習近平時代,他把「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前到2035年,然後擴展2049年的目標內涵——在建國100週年,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並「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中共的宣傳敘事中,1840年代的鴉片戰爭是中國屈辱百年的開始,1949年中共建政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而直到2049年,再用100年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與2035年的目標不同,到2049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並未得到官方細緻描述,在《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中稱,屆時中國「成為全球主要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和重大科技成果主要輸出地」,「城鄉居民將普遍擁有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務」等。
但實現這樣程度的社會建設,同樣面臨挑戰。宋高祖認為主要有三點:老齡化社會、經濟長期低迷、黨的意識形態在年輕一代中的吸引力下降。
圖像來源,Getty Image
圖像加註文字,到2050年,中國每個老人僅有1.5個勞動力供養。而同期老齡化較重的英國還能有2.4個。2049年最能夠推測的就是老齡化程度,因為2049年時的一位26歲青年,當下已經出生。
本世紀中國人口增速相對平穩,平均每年在700多萬的水平。然而最近五年,新增人口開始急跌2018年到2021年,依次為530萬、467萬、204萬人、48萬;2022年進入「人口萎縮時代」,減少85萬人,2023年,跌幅進一步加深至-208萬人。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級研究員易富賢向BBC中文表示,「這個數據揭示了一個必然會到來的危機」——
2023年僅出生了900萬人,到2049年,他們26歲,正是成家立業的年紀;而2049年時,出生在1989年的人滿60歲,開始退休,而這一批人正好是中國第三次生育高峰,每年出生最高達2500萬人之多,那麼建國百年之時老齡化危機會突然加深。易富賢測算,2035年左右中國人口將迎來第一個分水嶺,此前中國的人口仍然比美國年輕,之後老齡化程度超過美國,到2049年中國將迎來老齡化危機。
2020年每個中國老人有5個勞動力供養;到2050年,中國每個老人僅有1.5個勞動力供養。而同期老齡化較重的英國還能有2.4個。
易富賢認為,人口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是誰執政,執政水平怎麼樣,都是做麵包的技術問題,而人口問題意味著壓根沒有麵粉,何談麵包?
「老齡化是一個問題,但結構性困難更為重要」,高敬文認為, 放開經濟、給予私營部門更多自由是唯一的出路,這樣不僅可以為中央政府,也可以為地方政府提供額外的稅收和收入。在向完全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存在著重大的政治障礙。中共是否會接受削弱其權力和對經濟的控制? 很可能不會,因為這是中共作為一切主導者的存在條件。
「不排除在 2049 年之前發生政治變革的可能性,但我們也必須事實求是,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和韌性。」高敬文補充稱。
「也許最大的挑戰是黨的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合法性不斷下降」,宋高祖(Claus Soong)認為,習近平的理論雖然全面,但往往缺乏實質內容。越來越多的學生認為必修的宣傳課枯燥乏味、壓力巨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日益增長的幻滅感可能會動搖未來幾代人的政治根基,並對這個政權和習近平的遺產在 2049 年是否依然存續畫上問號。
Play video, "中共建党百年庆典举行 习近平称欺负中国必将“头破血流”", 節目全長 3,5003:50音頻加註文字,中共舉行建黨百年慶典 習近平稱「不允許外來勢力欺壓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