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改革开放前期的温岭草编行业,仍然呈现百废待兴的局面。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温岭草编行业不断研究和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逐步从原先以麻帽为主发展到集麻帽、咸草帽(蒲草)、马兰草帽、席草帽、麦秆帽、麻绳帽、麻绳篮、麻绳袋等为主导产品,温岭草编行业也由此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初始为解决温饱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物质生活非常贫乏,解决温饱成了首要问题。娄江村地处箬横镇东北部沿海水网地域,全村有村民462户,共1430人,是一个纯农业村,集体经济薄弱,粮食产量低,村民们常常徘徊在温饱线上。“家家户户都是茅草房,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原箬横镇娄江村党支部书记谢伦南说,本着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宗旨,村干部们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在“以粮为纲”的基础上发展工业。
正在这时,村民黄夏玲给村干部们送来了“及时雨”。他建议,村干部们一起发动村民种植咸青,并剥咸青皮制成咸青绳,编织成咸草帽进行销售。同时,以村集体的名义,兴办娄江纺绳厂,带动村里乃至乡里的男女老少纺咸草绳、编织草帽。“从没有人这么干过,但为了解决村民们的温饱问题,我们只能放开胆子干!“谢伦南说,谁也没想到,黄夏玲的一个建议,自此彻底改变了娄江村村民们的生活。
1969年6月,当时是箬横娄江麻帽业务员的黄夏玲与娄江村村两委一起,建办了娄江纺绳厂。1970年年初,娄江纺绳厂率先利用在海涂上生长的咸草纺制咸草绳,并发放至全县各地编织成咸草帽。
1978年,娄江纺绳厂改名为娄江草编厂。趁着温岭二轻局收购白麻帽、咸草帽出口的契机,娄江草编厂凭借地处箬横山前乡沿海的独特土地条件和村内妇女们精湛的编织技艺,在村内兴起了种植咸青的风潮。“当初,山前山后的各村与各生产队把海边五六塘的盐碱地,都大面积种上咸青。咸青籽可用于种植水稻肥田,咸青秆能当柴烧饭,咸青收获后,村民们将它放在水里酿起、剥皮,再晒干燥后纺绳销售。”谢伦南说,他们鼓励村民在坦地里种植咸青,并直到“立冬”前收获。收获后的咸青,浑身都是宝,而村民们也靠着将咸青皮制成的绳线卖给供销社和土产公司,获得了第一桶金。
村民靠草编发家致富
随着咸草帽生产量的增大,温岭各地从事原料发放、成帽回收的业务人员不断增加,他们之中又有不少有识之士趁机兴办了草帽加工企业,如镇海草编厂、城关草编厂、大溪草编厂等,约有15家。
“村民们织起来的草帽,5角到6角一顶,由村子里的草编厂全部收购。”谢伦南说,在全村推广草帽编织后,不仅村民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草编厂也有了固定的货源。此外,他们还向外辐射,带动了周边村庄的村民们编织草帽,最远可至黄岩、乐清。
“按一个妇女一天至少能织两顶来计算,一天就能有1元到2元的收入,一年下来至少有300到500元。”而在当时,一个男性劳动力在生产队劳动一年所得的分红还不到100元。于是,娄江草编厂因势利导,继续扩大草编产业。每逢箬横下墩街农历二七市日,黄夏玲便带着咸草、咸草线、草帽样品到街上宣传,发动各村妇女编织草帽增加收入。
“到1980年左右,山前公社的各大队基本都发动起来了。没有一个生产队不种植咸草的,家里的自留地都被用来种植起了咸草。”谢伦南说,从那时开始,编织咸草帽成了山前公社家家户户的主副业,成为了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到1986年前后,编织咸草帽更是成为了箬横各公社、大队每家每户的手工艺。妇女们不仅白天编织草帽,夜里还会聚集在一起,靠着一盏煤油灯织到半夜。那个时期的箬横街市日,有著名的“两条街”,其中一条街就是专门贩卖咸草、咸草绳和草帽的,全区各地来卖帽的妇女经常需要排长队。为了购买草帽原料和收购草帽,每逢市日便人头涌动、热闹非凡。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凭借一身勇气和胆魄,黄夏玲与娄江村的村民们获得了改革红利,村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
“温岭草帽天下戴”
“原来,我们收集上来的草帽,是供应泽国草编厂的。后来,为了减少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拓展村里的草帽销路,我们自己找上了出口厂家。”谢伦南告诉记者,为了掌握更多话语权,打通产销之间的通路,村两委干部们找上了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和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并与他们签署了专属订单协议。此后,娄江村生产的草帽,不仅销路开拓、销量稳定,产品更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地。村民们靠着一双手,逐渐脱贫致富,村集体也享受到了市场化运作带来的好处。“那时候往外运送草帽,都是通过水路,时间久、运输也不便。”为了便于销售,1988年,娄江村村民自筹14.8万元,修建了一座桥和一条公路,从山前乡直通娄江路,横跨两三个村庄。
此后,娄江村的草编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手工劳动力工价的上扬,草编企业完成了从人力编织向机器生产的转型,产品从纺织草绳、编草帽,发展到机械编草布、编织片、草席等。从原先做单一种咸青、剥咸青皮和纺咸青绳开始,及至家家户户种咸草,纺草线、织草帽发展到用线纺线织帽、织片、织席、织布,编织工艺也从人工编织发展为机器编织,产品不再单一,帽、片、垫、席等1000多个花色品种百花争艳,娄江村的村民们感受到了最切实的变革。
“以前做长麻帽,后来我们做咸草帽,现在又是纸草帽了。”娄江村村民伍彩花今年88岁,从七八岁开始织草帽。她说,过去,每到阳光灿烂,就是村子里晒咸草的日子。“晒个两三天,等到晒均匀了,就可以编织了。”那时候,在晒场里回荡的,不是孩子们欢快的嬉戏打闹声就是妇女们热情干活的吆喝声。如今,草编行业已逐渐从纯手工编织发展成为机械化生产。“用机器编织,不仅节省人力,效率也高。”村民阮恩华家中有个小型编织厂,夫妻俩各司其职,一个负责草绳编织,一个负责管理机器,一年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不仅村民们靠编织发家致富,娄江村还吸引了众多外来务工者。杨美丽和丈夫来自贵州,夫妻俩分别在娄江村的两家草编厂工作。“我一个人管8台机器,最忙的时候一天能织300多米的草席。”在一家草编厂的生产车间内,杨美丽忙着整理纸草线,她告诉记者,随着机械化生产的逐步推广,娄江村从事手工编织的人已越来越少,大部分都采用了机器生产。人力的节省,更促进了温岭草编行业的发展。
1981年开始,娄江村生产的草帽便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此后,温岭草编行业持续发展壮大,诞生了诸如浙江舜浦工艺美术品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翘楚。记者从市经信局了解到,作为全国最大的帽业生产集散区,温岭有帽业生产企业近400家,近10万人从事草编手工编织和机械编织,年产量15亿元。如今,娄江村有草编企业160多家。谢伦南告诉记者,仅2017年娄江村草编企业的年产值就超过了5亿元,占全市年产值的三分之一,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温岭草帽天下戴”。
(文/陈远笛 江连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