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云军
读书应举、入仕为官可能是宋朝读书人最大的梦想与追求,无数人为之奋斗终生而无悔,由于录取名额有限,能够顺利跨越棘闱之人毕竟是少数,更多人则只是科举入仕道路上的失败者。面对屡试不中,有人选择了放弃,有人继续再战考场,还有人则将希望寄托在儿孙身上,通过倾力培养后人来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就是这样的读书人,他多次应举失利后,便将精力放在专心培育儿子身上。事实证明,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果然不负他所望,不仅顺利科举中第,入朝为官,实现了苏洵未竟的梦想,还成为文坛响当当的人物。
据记载,苏轼8岁入小学,跟随眉州城内天庆观北极院的道士张易简学习,一学就是3年。后来弟弟苏辙也来到天庆观读书,兄弟两人一起读书、玩乐,其乐融融。苏洵看到苏轼开始读书,便会时常出些题目考校他。苏轼10岁那年,苏洵让苏轼撰写《夏侯太初论》,其中有“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釡;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之语。苏洵非常喜欢这段话,觉得儿子颇有文采。后来苏轼年龄渐长,便回到家里,由母亲程夫人亲自教导。在程夫人的悉心教导下,冠礼后的苏轼已经能够熟读经史,每天都能下笔千言。
可能是意识到自己年轻时游荡无度荒废学业,苏洵在儿子教育方面十分严格,甚至有些严苛。他每天都给年幼的苏轼布置大量的读书任务,并要求他必须按时完成,完不成便会遭到惩罚。苏轼虽然聪颖勤奋,但毕竟是小孩子,难免有时候贪玩,会有完不成任务的时候。每当此时,苏洵便会毫不手软地收拾他一顿。苏洵的惩罚实在太过严厉,给年幼的苏轼心里留下了阴影,五十年后,苏轼还曾梦见自己又回到儿时,由于贪玩耽误了读书,惶恐不安等待父亲的责罚,以至于被惊醒:“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苏轼梦到年少时快乐的嬉戏时光,突然想起父亲让他读的书,一下就没了玩的兴致。当天本来应该读完《春秋》这部史书,结果才读到桓公、庄公部分,不及全书的1/3。担心父亲来检查家庭作业,所以感到提心吊胆总是不踏实,好像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一样焦虑不安。
在苏洵的严格管教下,苏轼逐渐收敛起小孩子贪玩的天性,一心苦读。他自言:“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暇窥园葵。”因为一心扑在读书上面,苏轼不仅和平时玩乐的伙伴们断了来往,也不去园子里游玩观赏。这种高强度的严格训练虽然有些残酷,但对于苏轼的学术积累和成长却非常有效果,水平突飞猛进。
苏洵有书数千卷,他亲自加以校订,将其作为儿子们的读书教材。他很自信地对苏轼兄弟说:“读是,内以修身,外以治人,足矣!”苏洵注重历史,他便要求儿子从小背诵乃至抄写史书。苏洵一直倡导学习古文,主张不要“为文而文”,应“有为而作”,这也深刻影响了儿子日后的文风。当时北宋文坛正处于古文运动酝酿时期,文坛宗主欧阳修重视历史,提倡古文,苏洵对二子的培养,无形中契合了未来的文坛风向变化,为日后他们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与推荐奠定了基础。到了皇祐五年(1053年),18岁的苏轼、15岁的苏辙均已成才。
既然儿子已经学有所成,苏洵自然不甘心让他们默默无闻。于是在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闰三月,苏洵携苏轼、苏辙从蜀地出发,千里迢迢前往京城开封,为两个儿子博一下前程。历史证明,苏洵之前的心血没有白费,苏轼、苏辙果然不负所望,一路过关斩将,顺利中第。这一年,苏轼22岁,苏辙19岁,算得上是青年才俊。而苏洵也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开封读书人中混出了名声。于是,“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轼文章遂擅天下”。最终,苏氏父子三人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作者系河北大学副教授)